来源:人气:824更新:2023-03-17 00:01:11
你会走进电影院,看别人玩手机、用电脑吗?
相信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:什么?
没错,2018年,一部“全程录屏”的小成本影片,忽然出现。
没大牌明星,没特效,仅用88万成本,最终在全球拿下了7500万票房。
口碑也是一片好评,豆瓣50万观众,打出8.5的高分,高于97%的悬疑片。
如今续集归来,口碑仍然强劲,观众反应比第一部更热烈。
不就是盯着屏幕看吗?
这有什么稀奇的?
来来来,和十点君一起走入互联网背后的迷局——
“桌面电影”,新奇创意,往往源于对传统的创新。
如果你爱看恐怖片,肯定能回忆起不少和“屏幕”有关的镜头。
闪烁的电视机,作死的鬼屋探险者边走边拍。
还有意外拍摄的画面里忽然闪现出鬼影……
这是从镜头到屏幕的意外性:
你永远不知道镜头外的真相,譬如上半身西装革履的人,下半身是睡裤还是运动服。
但一旦镜头捕捉到了露出的蛛丝马迹,只要有心,一切便有迹可循。
由这种形式爆火的《网络谜踪》,天生自带悬疑气质。
虽然中文片名沿用了前作翻译,剧情上几乎没有关联。
但英文片名也点明了两部的联系:
第一部,Searching,搜索,第二部,Missing,失踪。
故事的主角,也从对年轻人生活一无所知老父亲,变成了Z世代的少女朱恩。
朱恩今年18岁,父亲早年去世,和母亲生活在一起。
正值叛逆期的少女,和人到中年的妈妈,有着巨大的代沟。
妈妈和女儿视频通话,听着还不够,必须得把自己说的事项记下来。
语音消息把朱恩的信箱塞爆了,一看全是老妈发的。
想想你看到59s微信语音的焦躁,就懂了。
年轻女儿也早早成了敷衍大师,表面耐心记下,仔细一看全是乱打。
直到妈妈提到,她要和男友凯文去哥伦比亚旅行。
一个星期,没人管,且有钱。
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哈皮吗!
朱恩放飞自我,和朋友买买买,喝酒蹦迪疯狂嗨。
没什么需要担心的,从妈妈发过来的照片里能看到,她过得也不错。
和男友每天都忙着放松,喝喝酒,秀恩爱。
直到一周之后,朱恩按照母亲的安排前去接机。
她甚至还在Tik Tok上学了一招,做了一张搞怪接机卡。
欢迎从监狱回来,妈妈!
但母亲不见踪影,发短信没回复,视频电话不接。
朱恩先查了航班,又打电话给母亲订的酒店。
酒店的回复露出不对劲的苗头:
母亲和男友的行李还在,人却消失了,也没人知道他们去哪里了。
时间紧迫,如果想查看监控,就必须在48小时内赶到当地。
镜头面前的朱恩第一次陷入了恐慌。
她向母亲的律师朋友求助,但官方的流程需要时间。
大使馆填过表格后表示“再联络”,FBI和当地政府的沟通也要等。
而目前距离监控被覆盖的时间,只剩4个小时。
朱恩不愿意这么坐以待毙,干脆在当地找了个跑腿大叔。
大叔办事效率很高,虽然最终没看到监控,却找到了新的线索。
继父走之前,打听了五金店的地址。
铁锤铁锹,难道要杀人埋尸吗?
另一边,朱恩自己的线上搜索也有了不少新的线索。
她和好友一起,骗过人工客服,拿到了继父的谷歌密码,打开新世界。
惊人的秘密接连涌现:
继父在社交软件上和一个大胸妹勾勾搭搭。
拉黑内容更丰富:有人喊他格雷格,有人喊他达伦。
而这些女人,似乎都被他骗了。
更可怕的是,把这些名字连起来一搜,直接关联上了法院公示。
原来,继父不仅不忠,根本是个杀猪盘骗子。
但,没这么简单,反转才刚刚开始。
跑腿大叔报来了新消息:
继父到五金店买了一把锁,两人当天去了当地有名的爱情锁桥。
趁着母亲把锁挂在桥上时,继父单膝跪地,求婚了!
云旅游的镜头记录得清清楚楚,朱恩从两人的约会软件找到的记录也是佐证:
继父早已对母亲坦白过去,两人或许是真心相爱。
一种可能性消失了,但疑点仍在:
继父和母亲是真爱,那个大胸妹又是怎么回事?
越查越深,朱恩发现,自己不仅不了解继父。
连母亲的人生也变成了疑团。
FBI发来视频,继父和母亲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公开绑架。
随后又发现,格蕾丝艾伦并非母亲真名,她的过往却被法院封存。
甚至,连母亲的律师朋友也牵涉其中。
反转不断,高能更是一轮接一轮。
窗口接连打开,真相通过生活中的细枝末节,逐渐浮现。
观众能看到生活中的APP,手表,门铃,成为追踪的关键证据。
在深深代入的同时,也被最后的真相吊足了胃口。
《网络谜踪2》的导演是前作剪辑师,尼古拉斯·约翰逊。
他和前作导演共同创作剧本,并将对科技软件的熟悉嵌入每个细节。
屏幕最终呈现的是结果,而镜头捕捉到的,是那些欲言又止的迟疑。
是那些打完了又删除的话语。
而这些,是在当代社会里离不开手机电脑的观众们,所拥有的共同体验。
有不少细节,会让人会心一笑:
譬如,大多数人都会为了方便,把几个密码来回用。
最多,就是把e改成3这样的微小改动。
动不动就超长语音轰炸,似乎是全世界中老年人的共性。
虽然我们用不到谷歌,但令人疑惑的人机验证,和死活不通过的验证码,也能让人疑惑挠头。
但也有一些时刻,这张由数据织成的网,令人细思恐极。
再强大的数据搜集,再完美的喜好揣测,都不可能构建出一个真实的自己。
活在互联网上的是数据构建的人设。
哪怕真实成分高达99%,也会让人怀疑最后的1%。
而这又是一个信任极容易崩塌的时代。
一旦有1%的虚假,剩下的99%都瞬间不可信。
真相可能被篡改,被剪辑,通过细枝末节的修改,被涂抹成另一个样子。
互联网科技通过夸张、放大,各种手段,急迫地吞噬着你的真实人生。
你的时间,情绪,注意力,都已经成为网络的一环,变成数据统计的万分之一。
我想,那终究不是我们的容身之处。
也不是我们最终会怀念起的真切记忆。
当下,大数据已经遍布每个角落。
在特殊时刻,我们的行程、体温、隐私,都被无条件地曝光。
保护隐私,似乎成了不可战胜的困局,更多人干脆选择:打不过就加入。
有所保留,也经常被视作有什么阴暗的秘密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但十点君相信:哪怕科技占据再多空间。
键盘侠打字的手,诈骗者发出语音的嘴,和辟谣求真的腿,都还是在现实里,实实在在地存在着。
谣言、纷争、骗局,互联网上的种种风浪,从不会凭空出现。
当我们把某个账号,和现实的人真正画上等号。
互联网现代科技对人的伤害,或许才会有所收敛。
毕竟,仿生人不会梦见自己成为电子杀手。
但人类诈骗、造谣、伤害了另一个人类。
迟早有一天要接受法律的审判。